找到相关内容5491篇,用时11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Han-Shan Te-Ching: A Buddhist Interpretation of Taoism

    憨山德清 b. 判教 c. 影 d. 响 e. 齐物论 f. 体 g. 用 h. 三界唯心, 万物唯识 i. 妙 j. 佛法 k. 世谛 l. 我执 m. 止观 n. 五乘 o. 涉世, 经世 p. ...

    Sung-Peng Hsu

    |english|buddha|buddhism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110572185.html
  • 方立天:印度佛教心性论思想概述

    佛教的心相说,着重探讨心的现象,即从心的现实机能及其转变方面进行阐发的“唯识”说。前者的主要经典有《如来藏经》、《胜鬘经》和《涅盘经》等,后者的主要典籍是《解深密经》和《瑜伽师地...与阿赖耶识只是名称的不同,实质上是没有区别的,把染净两说加以综合、融通。《楞伽经》和《密严经》就是把如来藏和阿赖耶识等同视之的代表作。瑜伽行派还吸收如来藏思想,在唯识说的框架中加以论述,从而使如来藏...

    方立天

    世界佛教论坛论文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061473178.html
  • 禅是生活的宗教——耕云先生在中国佛学院的讲演

    认识的“缘起”。所有的佛学范畴,包括“业力”、“唯识”以及“中观”,都离不开“缘起&...

    何明乾 吴明纯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324073456.html
  • 北宋孤山智圆戒律思想研究

    ”,宗依成实论,嵩山之定宾,作《饰宗记》(十卷),解释之;二终南山之道宣,作《四分行事钞》(三卷),宗依大乘唯识:三西太原寺东塔之怀素,造《四分开宗记》(十卷)(又曰《开四分律宗记》),号为“新疏”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9221773495.html
  • 宋朝的佛经翻译

    :  (一)、译主。译场首领,手执梵本,译为汉语,精通显教和密教,迂到疑难问题,能够决断。  (二)、笔受。精通华梵语言,既懂空宗(中观),又懂有宗(唯识)。把译主的意思问清以后,才能下笔。西晋、伪秦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9224473543.html
  • 唐法成《瑜伽师地论释》科

    论:  一为开阐随转、真实二种理门,令知二藏、三藏法教,不相违故。  二为开阐因缘、唯识、无相、真如四种理门,令修观行,有差别故。  丙十、位果差别门  复有二缘,故说此论:  一为示现境界差别,令...

    王孺童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495073719.html
  • 《彰所知论》传承过程及〈情世界品〉补订

    。  29. 《大乘五蕴论》(Pa?ca-skandha-kasāstra),佛书名。古印度世亲着,唐玄奘译。一卷。论释大乘唯识学派的五位百法,是法相宗所依据的重要论书之一。  30. 《李安宅藏学...

    王启龙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9383373945.html
  • 万金川:《中观论颂·24.7》在解读上的几个问题(1)

    尚亏圆」的偈颂体往往是  形成日后争端的导火线,睽之世亲的《唯识三十颂》,当知此  处所言不虚。因此,若着手翻译这种纸短情长而「尽在不言中  」的梵文偈颂,又欲固守形式上的「格义」,则「译岂纯实」  ...

    万金川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9383473946.html
  • 瑜伽行派早期之有无说

      “此中何者依他起相?谓阿赖耶识为种子、虚妄分别所摄诸识。……如此诸识皆是虚妄分别所摄、唯识为性,是无所有、非真实义显现所依,如是名为依他起相。此中何者...实际是承诺一切法之当体是缘起性,其基于的是一切法平等皆因缘和合而起的意趣。但瑜伽行派的思想核心是唯识学,一般以唯识性为安立一切法之所依,以及一切法之当体,在此意义上,依他起性即被诠释为唯识性,由此即可...

    周贵华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9393474009.html
  • 包容,和谐,快乐

    中心——中国弥勒信仰的兴盛。 七世纪中,玄奘赴印度求法,从戒贤论师学习瑜伽唯识,遍游全印度。印度的弥勒信仰,及其弥勒菩萨塑像,非常盛行。玄奘也是一个弥勒菩萨的信奉者。 而且是一誓愿往生兜率天,觐见弥勒...

    潘建国

    |包容,和谐,快乐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9550174011.html